MAHA

慢茶的点位




茶切【一】



导言:



喝茶,是在转换能量。

喝茶,也是在切换“感知”与“开悟”的频道。


这个转换,最先是每个人思想上的。

这主要体现在喝茶、抽烟、听歌、畅谈时自己内在的【暗示能力】的捕捉与应机启动。


当我们在暗示自己不要太急的时候,喝茶的智慧基础就确立了。


因为喝茶,肯定不是为了止渴才喝的。

喝茶,是要切那个意境。

喝茶,是要启动自己安和下来想一想。


同理,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

我们自己要能想得开、想得转;至少停下来想一想。


比如,“养儿防老”仔细一想,它是一句空话。


人一旦心不急,也不想着要去占某种便宜了,就很快发现养孩子是不得已,当初自己急了些!

很多没想到、很多后遗症,就这样落地了。


比如,上班赚钱。辛辛苦苦,还是看不到钱!

上班哪赚得到钱呢?

上班,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心不急了,就知道只有“正常经商”才根本地可以解决自己收入低的问题。


因此,大家不要忽略了喝茶的意义。

很多事,是在安坐下来喝一两杯才可以想通透的!


这个“想”,这个“回味”,这个“心理暗示”,在茶文化里,谓之【切】。


这个“切”字,颇像禅修里的【立断】与【智解】的功夫。




【1】




切,是一种失传的手法。


比如,放盖子的这个造型,是过去“切”法的一部分。


在放置与盖上之间,还有很多手法,但都是简单而唯美的。


茶,除了饮用之【功能】外,还有【赏道】与【意道】。


最后是【心法】与【禅悟】。


失传的部分,在考古上有至少十二个方面,但茶总是意味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其实文化与艺术都包含着这两个创作体系。


一个是复古、追溯。


一个是开局创新。


而能够有机结合的,那极少的一脉,是为难得的大师级的【切脉】。




【2】




陆羽作为圣者,主因于他的【切脉】独树一帜,而且极具系统性和操作性。


同时他将理论与中华地理、种植、气候、方物、习俗、巧技、工艺、和文化、赏玩全方位结合了。


而且,其文字质朴,其感受真切,而且在实践中处处切中了要害,将【茶事】整理为了“跨界艺术博物学”之集大成,无人能出其左右。

“切”,在陆羽那里达到历史顶峰。

但今人也不必自卑。


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只要不是一味地沽名钓誉、好为人师,茶道的内涵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切,是一种【感觉】,不是单纯的技术。


比如:喝盖碗。

最容易体验不同种类的“切法”。

喝久了【盖碗】,用心的人都可以自成一套!


其精髓就是不要急,慢慢的去体会就是道。



【3】



今日做事,总是将得失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将自己的真实表现放在重要的位置。


万事在前,切莫舍本逐末。


喝茶,必先烧水。

点香,深吸,让身心调柔放慢!


烧水,必先有耐心等。

等的时候,可以欣赏茶器来切换场景,让自己的心不急。

若是有一群人共饮,自然可以闲聊来切入。

没有多久,第一泡也就可以呈上。


喝茶之前的观察、鉴赏、品味茶的条索,也是一种【切】。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心安放一下,不要太关注到工作、琐事、烦恼、以及那些伤心事里。


切,也是一种【切换】的意思。

人是需要切换自己的频道的。不要让自己困在了某个频道里心情沉重而不可自拔。



小结:



太极寓【阴】【阳】。

中间的那道柔线,即是【切】。


茶的境界也分野有序。

【干】、【湿】。

树上,树下;杯外、杯内。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所以有了天圆地方之说。

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道的玄机也就隐藏在这方圆之间。

人,即是那难得的【切】。


我们老祖宗的做人智慧就藏在一枚铜钱中。

铜钱圆形,内部是一个方孔。

做人应当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


清代乾隆年间的纪晓岚认为,做人要“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其实这就是对 “内方外圆”的最“贴切”的解释。



喝茶,品鉴,渐渐的就有经验来感悟、来切换。

这个切,才能顿悟方圆之道。


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


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

没有方,世界便没有秩序,便失去约束。

 

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


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也可偶一为之。

圆没有角,圆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


没有圆,世界的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



这些道理不复杂,多喝茶,自然明理。

难的是一个人心高气傲、静不下来,总是在遗憾中失去那个切换的频率和限度!


慢慢来,应该是一种内在自我的修炼。


【遇事别急】,按着喝茶的流程来;温度先热起来,让叶片柔软,而后的茶哪有不好喝的呢?



评论

热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