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如何让自己做对的事情





【1】




整体,往往由破碎的点滴组合。


把握了破碎的点滴,可以掌握规律的一部分。一个人对于破碎的东西能感知到可以接受,那这个人就在进化的过程之中。

------ 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涉及到我们对于自身提升的信心以及对于根本规律导读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们从历代导师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了智慧之简单而直接,并且智慧因为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而更显得有温暖、有深度、有触动心房的感染力。


在无数次我们懂得原谅别人的过失之后,我们发现了等待的力量和宽容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动人和效果显著。

在无数次的找寻真相和总结生命点滴的历程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规律。


那就是:“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太坚持自己的【臆断】。”




【2】




那时,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有一次,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孔子和学生们七日没吃一粒米。

那一天,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他就让弟子颜回去做饭。

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起一撮白饭就往嘴里塞。

孔子心里很是失望:“没想到我最信赖的弟子,竟然会干这种事。”

------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

孔子还是很难受,看到了弟子的行为如果不说,是否会影响他的进步呢?

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先拿米饭来祭祖先吧!”

颜回很快说:“这饭我吃过一口,不能祭祖。”

孔子反问:“为什么?”

颜回红着脸说:“刚才煮饭时,掉进了一坨烟灰,我觉得染灰的饭丢了可惜,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叹说:“眼见为实不一定就是为实。”
那一刻,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不是错怪一个好学生了。




【3】



“看到什么不要马上就下结论”。
这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的修养才好。


就算看到了不好的事情,还是要给当事人面子,不要去恶意地揭露。
孔子的那种懂得人情,善于点化和设定谈话的场景,值得我们深深去感受和掌握。

教育,不是单纯地指出人们的不足,而是心生一种柔软的慈悲与愿望,------ 希望我们自己的善意可以化导感动、和促进人们自己去热忱地选择从善或者自省。


我们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去单纯地感受热度与温暖!
------ 不要经常去判断所谓“对错”。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是会在言行背后忽略自己的动机。
这样的忽略让他们不小心会走向善的另一面。

------ 而一旦我们学会了在行动之前自问动机,那就好了。
我们自己可以不再冲动和盲目,开始看待自己的未来以及判断有可能出现的后果。


若欲做一件事很正确,当从内心出发,------ 以柔软的【善为根本】,这个路数就对了。








评论

热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