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远离莫名




导言:




人们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


坐着“失控”,已然是当下很多人抑郁的一种表现。


莫名的哀伤!

莫名的烦恼!

莫名的有怨!


莫名时,恰好是需要起而行,或者坐而忘。


要知道,只有让自己的心宽了,自己的目标清晰了,人才有智慧的气息呈现。


要知道,只有远离这些内心的“莫名”,人才真实的健康。




【1】




有目标要去完成时,自己又恰好有兴趣去做,那么,人们一般都不会莫名!


人们在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以及有价值的事三者之间的平衡,也是价值意义平衡的胜利。


人生,最怕的就是—— “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做什么可以让自己更开心、更有意义!”


一旦人们陷入了过度的自我和执着,人就容易染上各种无法想通透的病。

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有类似的局限于自我的困惑,【走不出来】或又对其他事【无能为力】。


莫名,也是一种“病”。


病理特征是:“尽想着做不成的事,烦恼无比;而可以去做的时候,又发觉自己浑身没劲。”


莫名,是自己不得自己了。

莫名,就是想折腾自己呢!

—— 是一种让自己困在烦躁中痛苦无比的自我虐待罢了。


再说透彻些,就是:人在那一刻“中邪了”!




【2】




莫名,一般都是自我感觉无聊导致的。


莫名时,人浑身没劲;还伴随着忧虑与恐慌。


莫名的人,容易想事情想到很沮丧、很绝对的境地,让自己都没有一丝力气可以站立起来。


莫名的人,是自己【困住了自己】了。

莫名的人,也是失去了人生目标与奋斗价值的一种瞬间的自我瓦解。


也许,睡一觉就好了。

也许,会这样陷落到情绪里反复好久好久!


其实,在这个时代里,人们都有着做不完的事和看不完的书。

要说无聊,那其实并不是真无聊!

说自己很无聊,真相却是—— 自己【无所事事】地一种“自我闲置”而成的封闭的心理状态。


无聊感,往往是一个人待着久了失去了【主观控制】而自我放逐导致的!


一旦自己感到无聊,就要马上提醒自己,自己有可能是出现问题了。


“莫名”,换句话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有可能出问题了。




【3】




莫名,作为并不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还是需要重视的。


缓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充实。


就是要让自己喜悦而【信心满满】地去安排自己完成目标;或者去积极学习如何关心与帮助身边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不害怕一个人待着!更不害怕与人群密切相处!

两种场景都是补充能量,也都可以完成简单自然的自我修复。


独处和共处,都是一种人生空间的充实。


独处和共处,也都能创造价值和缔造财富;也同样都能让自己【洒脱心安】和【增进智慧】。


重要的问题在于:独处与共处里自己是否明确了目标、意义、价值。


哪怕,我们一直在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些事能有助于他人,或者有助于自己的善念和智慧长进,“莫名”的烦恼、忧伤、苦痛就不会连贯来袭!


人生,在任何条件下、环境下其实也就有姿彩可言!




最后的话: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就会暴露出最无趣肤浅的一面,越来越干枯。


没有智慧的【理解】,生活就会无助而感觉平乏无力。


有目标的自我转化,是一种成熟。

有温度的情趣,转而会支撑我们的一生。


比如:安静的在厨房里做做菜。

比如送孩子上学的途中,顺道买完一天的菜。


比如:不去想太多了,拿起一本书,就在午后看看!

比如:去给一个需要的人帮帮忙。


比如:给自己连续几天完成一个大部头的阅读任务;不是做给别人看,是锻炼自己不要让自己无聊到快要崩溃!


我觉得:只要不刻意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就不会“莫名”!


跳出自己的那种“自我伤害”,会使我们在最炎热潮湿的夏天,也不会忘记自家里玫瑰的芳香、以及清茶与果蔬的恬静之美。


又想到了鲁迅。


鲁迅的文章虽然写得好,可他的母亲却不爱看。

有人曾特意送了本《呐喊》给她看,还说《故乡》写得好。


老太太读完却说:“没啥好看,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


原来,老太太喜欢看“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尤其是张恨水的作品。


要知道鲁迅自己曾经在各大场合不止一次地辛辣的嘲讽过这类作品。


但是,在私底下,鲁迅又是怎么做的呢?


每逢张恨水出新书,鲁迅他自己是定要买来送与母亲看的!


一个人,应该有很多面才对!

不是做个别人看的,是自己要灵动的好好生活下去的【仅此而已】。














评论(1)

热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