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开启一种【远行】


心在自然里顿悟【一】








导言:








有时候,人还是需要有一种魄力去【开创新契机】。




自己有勇气去打乱某种守旧、某种固化而没有什么生机的生活。




人生,也需要安排走动。


哪怕是简单的在附近的小公园或者后山里转转,都是一种贴切而实用的修行。




远足,更是一种方便的门,在行程中,在步伐里,另一种新生正在开启。




大自然,就有这样的能量与包容感,可以让我们的执着还有困顿随着空气散去。




很多事,【想到了】就开始去做,不一定要等到【想好了】、【成熟了】才去干!




万事万物之中,那个【机】即【生机】,那个【机】也蕴含着【机会】。






【无常】即是一种很好的机会,在无常里我们开始把握转瞬即逝的时光,刹那间即可充满喜悦与价值。












【1】










释尊开示说:“生灭,是万法的本质”。




因为有生死,我们的生命更加多采多姿。




因为有终点在等待,过程则依靠我们自己去铺排!




因为有生灭,生命充满了各种可能。




因为上一次没有做好,这一次这一生我们可以立志不再错过而有新局可开!




“生灭迁变”也是自然界和娑婆世界的造化者,不仅造就了四季的更迭,更像我们提供了许多无法预计的可能性!




这本身,即是一种美。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生死的美丽。




理解了有可能在时间上【来不及】,于是修持放在了我们自己的议事日程。




在无常面前,我们的【修持的方法】,总是离不开静与动;向内和向外。




一个人独处,是修。


一群人相处,亦是修。




向外阅读一本经典,是修。


向内安坐而无执,亦是修。




善于在合适的时机切换,即是一种对无常观的应对,更是一种智慧启迪的反复堆叠。




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走出去】,投向无声无息、无争无执地大自然,在寒冷的冬意里去参一份完全的放开、完全的放下。




冷静与清新,正是另一种外来的点拨,坐在那里也不一定能找到那种顿悟的空感。




远离城市,即是一种透彻的修行。










【2】








庄子,在他那个年代已经达到了一种化境。




虽然佛法尚未抵达,但是他对无常的感悟已经相当深厚。




庄子一生都在自然里飘泊。


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慎重的选择。




他的寓言大部分都跟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




他的那种随遇而安、那种对自然之美的透彻,几乎影响了整整几千年的东方文脉。






庄子有一次谈到列子的经历。




列子旅行时坐在路边吃饭,看到一个百年的骷髅头,就拔去覆盖的杂草。




指着它说:


“只有我与你知道,你不曾有过死,也不曾有过生。你真的忧愁吗?我真的开心吗?”




庄子的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还包含着以下的意思。


读庄子时真的很佩服他怎么知道的那么多!而且堪比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庄子说:




物种由微小的【机】而来,【机】遇到水就长成断续如丝的继草,遇到水土交界之处就长成青苔。




生在丘陵地上就长成车前草,车前草遇到粪土就长成乌足草。




乌足草的根变成金龟子的幼虫,叶子则变为蝴蝶。蝴蝶一会儿就变成小虫,活在炉灶底下,


形状好像蜕了皮一样,名叫鸲掇。




鸲掇过了一千日就变成鸟,名叫【干余骨】。




干余骨的唾沫变为【斯弥】,斯弥再变为蠛蠓。颐辂从蠛蠓生出来,黄軦从九猷生出来,


瞀芮从黄甲虫生出来。




羊奚草与不长笋的老竹生出青宁虫。


青宁虫生出大虫,大虫又生出马,马生出人。




人又回归于最初的机。


万物都来自于【机】,又回到【机】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何须太在意自己的当下、得失与世界里的任何不公呢?




因为我们因机而生、因机而亡;走好那一段路程,生活就是美。










【3】








在庄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里,他认为:“人不应该太把自己当回事。”




当我们愿意去感受【超越自身之外】的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时,我们对于人间世界观的构建和理解会更接近真实。




这有助于我们超越历史的过去再进一步认识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




自我,那么渺小,也就根本无需再去有意放大。


放大,意味着膨胀!


膨胀,意味着我们已经远离洁净、广大、智慧的真我。




而当代的人们,天天被迫困在某个看起来很大的城市里,却还是要岌岌可危地相互竞争!




有价值的生活的另一个空间,从未被打开过。






寓言里,列子对骷髅说的话,表示人最后会发现自己不曾死也不曾生。




因为生与死,只是同一个变化中的阶段及过程,在一个空间里面,以循环的方式,互相演变而已。






因此,死了不必忧愁,活着也毋须开心。


列子认为:只有他与骷髅知道这个奥秘,可见一般人还有待启发智慧。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以最微小之物,慢慢变得复杂,到最后出现人了,人最后又变成最原始的细胞。




释尊也说:“人难以把握【气】的变化,但重点不在于形体。而在于自己的心。”




庄子希望人应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要在意有形的身体,而要注重身心的修炼,展现出人的精神。




释尊也是这个同意。


他建议我们:把握无常的恐惧的同时去感受无常的可喜,珍惜时光,开始在有生之年启动自我的超脱行动。




这个超脱,就在当下,从一次出行开始;从感受大自然的气脉开始。










小结:










无常性,就是机会。


分分秒秒都是新的机会。




这让我们有新的生活或新的生命,因此当我们谈论【面对无常和生死】时,并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让我们认知到这正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让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生命中的任何光阴。




谈到【生死】时,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结局。


即:“一切到此为止”。




但其实死亡不是终点,它不是单向,而是一种反覆循环、生生不息的状态,这就是生死,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




因此我们可以做的练习是:




善用每天起床到睡觉的机会。




在起床时,想像这一刹那就是新生。


在入睡时,思维这就是结束,这样就会渐渐体会到,生死并未和我们须臾分离过,甚或可以说是分分秒秒,生死都在我们左右。




由此而升起一种超越自我的祈愿;在这样的设定中去感受何谓永生?何谓延续?何谓自在无碍的修法?






人终究是要将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自然环境与空间格局中才能真实的看到【自我的渺小】与无数妄念的毫无价值。




有了这样的契机,活人与骷髅的对话才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起而行,先远离城市的复杂、喧闹,才可以感受到自我之外意想不到的日月同辉。









评论

热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