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留出【空间】【Space】累积“实在的干货”




【1】




简单的浏览其他人提供的资讯,不经思考而接受?时日久了会影响人自身的判断。


—— 人自身的思考,才是“鲜活存在价值”本身。

面对智能手机、微信、QQ等通讯工具,“业余时间的奋斗”成为人与人未来资源差别的关键战场。

被大量无谓的信息占用,大家都慢慢变成了“手机控”“低头族”“刷屏族”,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恐怖的地方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不得不大声呼吁:“从今天起,尤其是大学生除了上课和休息外,每天关机3小时,拿出时间来多读一点书、多进行一些实际的思考。”




【2】




这个时代,需要发起一个变革,即留出属于自己的鲜活空间的【自我变革】【Self-revolution】。

具体操作如下!


【1】少一些刷屏转发。
【2】多一点博览群书。
【3】专注追求,获得最大的宁静、快乐与幸福。

—— 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依赖,碎片化的知识吸收,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Mode of Thought】和【行为方法】【Behavior Method】,势必导致人的部分思考、人际交往等功能的退化,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蜕变。



【3】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变革可能要更为迫切!
—— 迫切在要还原过去的“真切阅读”我们才有更多鲜活的研究成果与创见。


多阅读。
我指的是【传统式的阅读】【Traditional Reading】。


很少读书又很少思考,人的才智会日渐减退!大脑最真实的思考能力会退化。
当前许多人拿起笔写字时的“抬笔忘字”,就是一个典型的退化信号。


读什么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View】和【品质】【Quality】。

—— 不同的阅读口味,也决定着不同的思想情趣,正所谓孔子提倡的【读书“三味”】【Three Spiritual Tastes of Reading】。


孔子曰:“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4】




记得学界泰斗—— 96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以自己从教八十余年的经历告诫我们的青年学子,—— 求学需要“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


—— 这句话是有底气含量的!十年对于现在的剑来说不一定磨的光、磨的快。
因此,阅读和思想的提升几乎没有捷径。


网络,只是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并没能改变“知识内化于心的路径”。
我们在阅读中找回心灵的平静和追求知识的快乐才有机会保证自己的大脑还有持续升级的空间。



【5】




勤思考,在知识与智慧的对接之间形成了桥梁。
思索,意味着放下了一些东西开始走向“非固化”!

一个人不再固化地发展,那个发展才会有创意的可能性。


台湾大学为第四任校长傅斯年先生而铸造的“傅钟”闻名遐迩。
台大,在上下课的时刻,“傅钟”都会响21声,为什么?
—— 因为校长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人的进步是要有思考的时间的。

大学,重要的关键不是培养第一,而是“培养唯一”。—— 即【独特的个性品格】【Unique Personality】。

故而我们少刷屏,多阅读系列书籍,这个社会也就有望多一些具备独立精神、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

电商们的618已经开始酝酿下一轮狂欢了,网络会挤爆,但知识和智慧的活动却经常冷场。


互联网消费,这既是科技进步又是一种人文退步。人生在冲动消费的端口,但仍然还是需要设置理性和文化吸收的另一个端口!


—— 智能手机开启的多口径平台,它即双刃剑,完全看每个人如何驾驭、如何操作了!






评论

热度(5)